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各高校持续强化促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鼓励青年学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广大青年学生志存高远、勇担使命,脚踏实地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校企校地在就业输送等方面深度合作
“‘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走出交大,就要勇担使命。’3年前的开学第一课,钱学森、黄旭华等学长的爱国事迹为我如今择业埋下了种子。”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赵月琪说。
组建重点行业实践团,开展丰富的就业实践;推出校企“共行计划”,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邀请企业骨干走进重点领域专场招聘会……一段时间以来,上海交大优化就业指导服务,护航求职之路。
秦岭脚下,古都西安。去年夏天,赵月琪作为就业引导社会实践团负责人,与同学们走访了当地多家国家重点研究单位。
“第一次亲眼看到我国自主研发的航天设备——火箭的‘心脏’,我深感震撼,也希望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国防建设中。”回到学校后,赵月琪便与其中一家单位签了就业协议。
近年来,上海交大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一方面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另一方面将就业实践、座谈会、招聘会相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大国重器的力量。
“参加校企‘共行计划’,与一家研究单位的骨干交流时,我发现,他们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与我的研究方向相关。”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刘宇勖说,那一刻他感到自身所学与国家发展密切相连。今年毕业,他将入职这家单位。
过去一年,上海交大不断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就业引导目录,推进校企校地在人才培养、就业输送方面深度合作。目前,举办重点方向专场招聘会50余场,涵盖船舶海洋、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领域,累计4000余家单位、超1.2万名学生参与,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
“不仅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实践,也要将优秀单位请进来,引导青年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就业。”上海交大就业中心主任陈哲表示,下一步将完善院系就业引导评价、反馈机制,与国家重点单位建强联合培养基地、长周期实习实践基地,深入开展就业引导社会实践项目。
“请进来”“走出去”,一段时间以来,多地高校与相关企业双向奔赴,组织重点领域供需对接活动,向国家发展重点领域输送人才。
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发展领域,合肥工业大学深化访企拓岗,发掘新增岗位;大连理工大学邀请88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代表走进学校,与相关单位签署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2014年起,天津大学累计选派优秀辅导员148人次赴重点用人单位挂职锻炼。10年来,每年暑假都有辅导员深入一线,掌握单位用人理念和需求,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向学生反馈。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鑫表示,将持续组织辅导员赴重点用人单位挂职锻炼,为学生择业提供一手数据和全方位指导,帮助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扶上马,送一程”,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跟岗培训,试课试讲,对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王佳来说,毕业季很忙碌。前段时间,她在浙江宁波一所高中锻炼。“资深教师帮我修改教案,提升课堂效果。”王佳说。
王佳即将任教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越西中学,与宁波相隔2000多公里。在浙川东西部协作背景下,越西中学安排她到沿海地区学习教育教学经验。“转变角色,迎接挑战,这是我跟岗培训的目的。”王佳说。
王佳是北师大“志远计划”学生,该项目面向脱贫摘帽县所在省份招收师范生,本科毕业后定向到脱贫县任教。山里娃好不容易走出来,为何还要回去?“从外公到父亲,我家两代人都是乡村教师。他们热爱教育、心系学生,深深感染着我。”王佳说,自己毕业于县城中学,深知县中发展现状,“这份责任我应当扛起来”。
近年来,像王佳这样的学生有很多。如何增强他们对为师从教的认识?怎样在学生求职前后“扶上马,送一程”?北师大强师工程办公室主任隋璐璐介绍,学校设立启航计划专项基金,每年对入选毕业生给予专项奖励,特别是签约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的学生,最高奖励10万元,并返还学制规定年限内的学费及住宿费。在配套保障方面,还提供校友指导、集中培训、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等帮扶举措,为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提供支持。
今年,还有12名北师大同学跟王佳一起到大凉山任教。大家纷纷定下目标:“完完整整带一届学生,开学就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争取做班主任,尽可能多陪伴学生”“认真备课,提升专业素养”……
石河子大学加强基层岗位对接、开展基层服务项目推荐选拔,1200余名毕业生奔赴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一线工作;中央财经大学着力提升毕业生赴基层就业能力,举办基层就业训练营,助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前沿……今年以来,各地各高校持续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形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浓厚氛围。
产教融合贯穿育人全过程,培养地方特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好消息!200套吉州窑木叶天目茶具售罄,还接了11张订单,接下来有的忙了。”前不久,张慈慧从深圳文博会参展回到江西,激动地对团队成员说。
从大一起,张慈慧就加入了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吉州窑非遗创业班。毕业后,她和团队的14名同学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创业。学校为他们提供了指导老师团队、免费场地、2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以及5年内继续在吉州窑景区落地孵化的机会。
“近年来,学院通过地方特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孵化了许多创新创业团队。”吉安职院吉州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晨介绍,今年5月,吉安职院与当地永新县人民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这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助力永新产业创新升级。
据介绍,该学院把产教融合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市场链契合的发展链条,向社会输送上万名“庐陵工匠”,成为赣中地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基地。
“今年以来,我们引导385家企业走进省内外9所高校开展校园招聘,做好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服务管理、举办就业见习专场招聘会等工作,让青年人才走进吉安、留在吉安。”吉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共有见习单位1023家、见习岗位3739个,募集了1711个就业见习岗位,新增就业见习人员421人。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其高质量充分就业关乎民生福祉。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指导高校深入开展访企拓岗,大力拓展就业岗位,为毕业生挖掘就业新空间;梳理脱贫、低保、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动向,“一对一”提供岗位推介、指导咨询。
■记者手记
多措并举夯实就业之基
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各地各高校应多措并举夯实就业之基,创造更多人岗相适的就业机会,让毕业生发挥所学所长。
一方面,更大力度开拓市场化岗位。用足用好稳岗促就业政策,结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扩内需举措开发更多岗位。特别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职业释放出就业新机遇,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发展空间。对此,要准确把握就业新赛道,挖潜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增量规模,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应实施好基层服务项目,开发更多乡村全面振兴、社会工作、为老服务等方面的基层就业岗位,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帮助创业学生解决好缺资金、缺场地、缺经验等问题。对脱贫、低保、零就业家庭及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兜牢就业底线,助其尽早实现就业。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须臾不能放松。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助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引导他们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担起责任与使命,贡献青春力量。(记者 黄超)
 中国政府网
中国政府网

 今日要闻
今日要闻 政务要闻
政务要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视频新闻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机构职能
机构职能 政府领导
政府领导 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政务五公开
政务五公开 统计公报信息
统计公报信息 领导信箱
领导信箱 网民留言选登
网民留言选登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65320102653202
65320102653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