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乌鲁木齐经济受突发疫情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水平持续走低,虽然消费、财政、旅游等指标呈现较大幅度下降,但工业经济呈现出的良好韧性、对外贸易的持续走高、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以及投资需求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的动力,也为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提振了信心。
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93亿元左右,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133亿元,下降1%,第三产业增加值2729亿元,增长0.7%。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生产保持增长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24.17亿元(含兵团),同比增长6.2%。
三大门类均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三大门类分别实现增加值190.96亿元、518.92亿元和214.29亿元,分别增长6.4%、4.2%和10.6%,分别拉动工业增长1.1个、2.4个和2.7个百分点。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行业。今年以来,上述四个行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受市场需求增加影响,在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特晶体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多晶硅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多晶硅产量9.49万吨、增长21.4%,带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3.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9.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在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带动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2.5%,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4.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受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及需求增加的影响,石油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8.1%,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8.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增加值增长8.6%,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7.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四个行业共带动工业增长7.5个百分点。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仍然呈较大下降态势。上述四个行业今年以来则呈现出持续的下降态势,其中,受金风科技影响,电气机械制造业增加值下降41.7%,下拉规上工业1.5个百分点;受国家严管严控粗钢产能产量等政策措施和钢材价格回落、企业主动压减、原材料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下降18%、17.5%、19.1%,导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13.9%,下拉规上工业0.8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企业安全因素及疫情影响,原煤产量482.42万吨,下降16.2%,导致煤炭开采业增加值下降7.8%,下拉规上工业0.2个百分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加值下降14.7%,下拉规上工业0.1个百分点,四个行业累计下拉规上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
新动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2年,全市“两新”产业实现增加值237.99亿元,增长6.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8.55亿元,增长16%;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8.36亿元,增长19.6%,“两新”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拉动工业增长1.7个和0.9个百分点。
六个区县保持增长。2022年,4个区县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甘泉堡经济区增长30%、水磨沟区增长10%、达坂城区增长8.5%、乌鲁木齐县增长8.6%;5个区县增速低于全市,其中,米东区增长3.5%,经济区(头区)增长0.3%,沙依巴克区、高新区(新市区)、天山区则分别下降6.5%、3.7%、2.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1-12月,全市4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55.05亿元,同比增长14.4%,34个行业中,23个行业保持盈利11个行业亏损,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25.67亿元,增长57%;资产负债率52.1%,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02元,同比减少1.5元,营业收入利润率8.7%,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单位成本费用82.91元,减少2.81元。
(二)投资需求实现增长
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含兵团及跨地州投资)同比增长0.3%。
第二产业投资保持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9.7%;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0%,带动投资增长1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5.4%,下拉投资10.9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实现较快增长。2022年,在西北石油局勘探开发项目、合盛硅业多晶硅项目、华电达坂城新能源等项目的带动下,全市工业投资增长50%,其中,石油工业投资增长29.3%、钢铁工业投资增长2.2倍,多晶硅行业投资增长6.1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4倍,这些行业累计带动全市投资增长13.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5%,增速高于投资平均水平20.2个百分点,带动全市投资增长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所包含的四个行业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分别增长1.5倍和27.3%,公共设施管理业和信息传输业分别下降18.6%和17.7%。
部分领域投资下行趋势明显。2022年,全市民生投资下降25.4%、纺织类投资下降1.2%、装备制造业投资下降27.6%、制造业技改投资下降2.2%,这些领域投资占全市投资的38.8%,累计下拉投资11.9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2022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313.65亿元,下降41.7%,其中,住宅投资224.25亿元,下降41.3%,办公楼投资10.11亿元,下降43.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0.45亿元,下降39.5%,其他投资38.84亿元,下降45.9%;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451.78万平方米,下降41.5%,其中,住宅423.31万平方米,下降40.4%,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72.73亿元,下降40.3%,其中,住宅338.97亿元,下降40.2%。
4个区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22年,8区1县中,有4个区县保持增长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甘泉堡经济区增长1.5倍,达坂城区增长66.7%,乌鲁木齐县增长17.4%,米东区增长2.2%;其余5个区县均呈下降态势,其中,高新区(新市区)下降2.7%,经济区(头屯河区)下降3.6%,沙依巴克区下降6.4%,天山区下降6.6%,水磨沟区下降7.8%,
(三)消费需求有所回落
2022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3亿元(含兵团),同比下降11.8%。1-12月,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94.21亿元,同比下降22.7%。12月当月,限上批零住餐企业零售额增长6%,实现了由负转正。按消费形态来看,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21.47亿元,下降1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472.74亿元,下降22.7%,12月当月限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长6.7%。
22个商品销售类值中,增长面仅为13.6%。1-12月,全市有销售的22个商品类值中,呈现增长的有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和中西药品类等3个,增长面为13.6%;下降的19个商品类值中,降幅低于总体水平的有: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日用品类、家具类和石油及制品类等6类;其他13类均高于总体下降水平,降幅最大的是棉麻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速度分别达到了92.7%、69.4%。
汽车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是影响零售额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1-12月,我市汽车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等5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00.49亿元,占全市限上零售额的63.6%,同比下降27.3%,下拉限上零售额18.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实现销售额200.03亿元,占比42.3%,下降25.8%,下拉限上零售额达11.3个百分点。
网络商品销售仍保持两位数增长。1-12月,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29.14亿元,占到限上销售额的6.2%,占比同比提高了1.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1.8%,增速较1-11月提高0.7个百分点,上拉全市零售额增长0.5个百分点。
五个区县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七区一县中,仅乌鲁木齐县增长60.4%,其余七个区中三个区降幅超过全市(-11.8%)平均水平,其中,沙依巴克区下降20%、天山区下降18.9%、水磨沟区下降17.2%;米东区下降9.7%、达坂城区下降9%、高新区(新市区)下降7.2%、经济区(头区)下降0.9%。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平稳增长
营业收入保持增长。1-12月,全市80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84.12亿元,增长6.1%。10大行业中,分行业看,呈现增长的是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4个行业,其中,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18.73亿元、226.56亿元,合计占规上服务业的82%,分别增长9.2%、5.5%,带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9个百分点。
营业利润快速增长。1-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利润149.26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交通运输铁路运输业实现利润110.02亿元,增长16.9%,带动规上服务业利润总额增长11.7个百分点。
(五)旅游市场降幅扩大
经第三方公司统计调查,2022年,乌鲁木齐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153.7万人次,下降39.4%,较2021年低81.1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过夜游608.69万人次,下降57.2%,一日游4545.02万人次,下降35.9%;实现旅游收入391.11亿元,下降39.5%,较2021年低74.4个百分点。
(六)外贸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
2022年,乌鲁木齐传统外贸市场持续巩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新兴市场不断扩大,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超过50%,其中对吉尔吉斯斯坦进出口成倍增长,对RCEP成员进出口增长约20%,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超过20%,在这些利好因素的带动下,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13.57亿元,增长33.2%;其中:进口124.79亿元,下降0.6%,出口388.78亿元,增长49.6%。
(七)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2022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4.36亿元,下降29.6%,其中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4.82亿元,下降16.7%(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下降6.8%),分税种看,税收收入227.41亿元,下降18.5%,其中增值税下降29.2%;企业所得税增长9.5%;个人所得税下降12.9%;非税收入87.41亿元,下降11.7%;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09.54亿元,下降51.3%。
2022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支出589.20亿元,下降14.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5.77亿元,增长8.6%,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33.43亿元,下降50.6%。
(八)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明显。今年以来,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43家,均呈现出运行良好的态势,存贷款余额继续保持稳定双增长势头。截止12月末,乌鲁木齐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967.06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住户存款4647.52亿元,增长15.4%,政府存款3332.34亿元,增长20.5%,非金融机构存款3760.26亿元,增长16.5%。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602.99亿元,增长8.2%,其中,短期贷款2300.89亿元,增长4.4%,中长期贷款6680.52亿元,增长8.6%。金融存贷比为88.6%。
保险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保险机构33家,今年以来,保险机构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保险产品创新优化,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科技保险和绿色保险全面服务科技创新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全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5%。
资本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加大上市企业培育扶持力度,企业上市工作持续取得新突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3家,其中,博纳影业、立新能源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元道通信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除此之外,培育上市后备企业77家,目前全市A股及港交所上市公司达到37家,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通过首发募资、增发募资、配股募资及发行债券累计融资134亿元。
(九)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1-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6,其中,交通通信类、食品烟酒、其他用品及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6%、2.4%、2.1%、1.2%、0.8%;医疗保健、居住、衣着类价格同比下跌0.1%、0.4%和2.2%。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仍需夯实
工业经济增长基础仍然巩固。今年以来,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行业34个工业行业中有21个行业生产呈现下降态势,这些行业下拉3.1个百分点,而全市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依靠石油、电力、多晶硅等行业,仅这4个行业就拉动工业增长7.4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大部分工业行业生产下降的事实。
工业的稳步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PPI的高位运行。受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多晶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电力生产和需求双双走高的影响,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了900亿元,总量较2021年增加100多亿元,但部分占比较高的重点行业指数仍居高位,如石油开采价格指数仍然高达155.8%、原煤开采业达132.4%、石油加工达130.3%、多晶硅达128.0%、电力生产和供应104.5%等,且多集中在传统行业,这种态势与国际国内的环境和需求密切相关,并非企业自身发展的结果,缺乏可持续性。
PPI与IPI倒挂影响了企业稳定发展。自2022年5月份开始,PPI和IPI就开始呈现出倒挂态势,截至12月,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增长12.3%,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IPI)增长14.6%,两者相差2.3个百分点,这种“高进低出”的价格倒挂的态势已连续7个月,严重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对工业企业稳定发展影响较大。
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增长。1-12月,规上工业利润增长57%,但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8倍,虽然盈亏相抵后利润实现了增长,但可以看出,企业经营极不均衡,盈利增长主要集中在多晶硅行业,仅这一个行业利润占全部行业的54%,而亏损主要集中在钢铁工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这2个行业,占到总亏损额的70%,且这两个行业亏损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得关注。
(二)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回落
今年以来,全市投资整体波动较大,尤其是进入8月份后,疫情影响明显拖滞了投资稳步回升的态势,导致投资持续回落态势延续到了全年,对全市经济影响较大。
工业投资结构亟需改善。今年虽然全市工业投资持续增长是经济运行中一大亮点,但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1.5%,增长3.7倍,带动全市投资增长11个百分点,而代表产业转型升级的装备制造业投资下降27.6%、制造业技改投资下降2.2%、纺织类投资下降1.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虽然保持微增,但明显低于工业投资平均增长水平,表现全市工业投资仍然主要在传统的、高耗能的行业,新兴产业投资明显不足。
民间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2022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1.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4.4%,低于去年同期10个百分点,全市投资增长0.3%,民间投资下拉9个百分点。其中,以民间投资为主导房地产投资占全市投资25%,今年以来由于房地产销售势头不旺,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导致一直呈现较大幅度下降,全年降幅达41.7%,是导致民间投资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消费品市场增长存在的潜在困扰
一是疫情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颇深。今年以来,全市疫情多点散发,且持续了较长的时间,静态期间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均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新十条防控政策出台后,疫情虽然平稳度过,但居民购物、聚餐、商务活动的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长从中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走缓,居民收入预期减弱,社会总体购买力有所下降。
二是汽车对全市限额以上零售影响过大。22个商品大类中,汽车消费曾经为全市消费品市场带来积极地推动,但是长期的依赖带来的隐患也应当引起重视。1-12月,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00.03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达到42.3%,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7个百分点,对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的贡献率在50%左右,汽车销售的形势对全市限额以上商品市场影响颇深。
三是中小型商业企业成长缓慢。1-12月,全市排名前30的企业完成销售额同比增长29%,快于全市平均水平18.5%的百分点,速度远高于其余的316家企业,占全市限上销售额的73.3%,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成长缓慢,发展动力较弱。
四是各县(区)消费品市场运行差异较大。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1-12月全市限上零售额来看,七区一县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特点。作为四大主城区的天山区、沙依巴克区、高新区(新市区)、水磨沟区降幅除了高新区(新市区)外,降幅均大于全市平均水平,尤其是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作为全市最悠久的两大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重超过35%,零售额仅占全市的33%。下降的区县中,经济区(头区)和沙依巴克区的差距达19.1个百分点,县区之间商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转载链接:http://www.xinjiang.gov.cn/xinjiang/dzdt/202302/6a62a50be0e74feba875756ea7b5afb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