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好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作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
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6个百分点,说明市场活力在逐步回升。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展现出强劲的活力和韧性,在保障抗疫物资供应、助力复工复产、推动消费回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月至6月,全国网络零售额达5.1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连续4个月提升,6月份增速更是达到18.6%。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了条件。“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供给通过线上渠道来实现,特别是5G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线上消费渗透率持续提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这些变化将对供给端产生新的牵引力,促进供给方式变革,增加有效供给,有利于供需之间的良性循环,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代表着居民消费能力。我国拥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并且持续扩大,农村市场蕴藏较大潜力,是我国消费市场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消费升级的趋势进一步加快,随着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的培育壮大,消费将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如何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最终消费?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建明认为,应以促进重点群体增收激发消费潜力,以稳定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为着力点,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应顺应新一轮经济发展形势,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把握疫情下经济发展新契机,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加快推进国内强大消费市场形成。
王建明表示,还应借助新业态新模式来扩大最终消费。一方面加快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型消费方式,创新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新业态新模式配套发展政策激活消费市场活力,完善新业态新模式的引导政策,放宽相关领域的市场准入,促进居民消费网络化、智慧化,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有效对接。
消费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政策和体制改革配套,包括税收政策、城市化政策、国民收入分配调整政策等同时发力。“消费不是孤立的经济形态,它离不开产业和投资。比如,要发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辐射优势,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带动居民消费升级。”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认为。
专家们表示,还应采取特别措施刺激消费、促进就业、强化保障,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中低收入群体。同时,出台更多稳定社会预期、扩大就业的政策。(记者 姚进)
 中国政府网
中国政府网

 今日要闻
今日要闻 政务要闻
政务要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视频新闻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机构职能
机构职能 政府领导
政府领导 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政务五公开
政务五公开 统计公报信息
统计公报信息 领导信箱
领导信箱 网民留言选登
网民留言选登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65320102653202
65320102653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