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信贷及M2等核心金融数据全面改善——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央行10月15日发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
在央行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9月份金融数据明显回升
“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信贷及M2等核心金融数据全面改善,普遍高于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9月份数据为何整体好转?对此,阮健弘表示,货币供应量增速回升,是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力度松紧适度的效果体现。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丰富银行补充资本的资金来源,实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这推动了M2增速的回升。
阮健弘表示,商业银行资金运用能力增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银行贷款保持较快增长。9月末银行贷款增速为12.5%,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保持在较高水平;二是银行债券投资持续较快增长。9月末银行债券投资同比增长15.2%,比较好地支持了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三是商业银行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出资金规模的降幅在收窄,9月末降幅为5.8%,比上年同期收窄4.1个百分点。
“总体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合理充裕。9月末超储率为1.8%,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货币的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为6.38,也是历史上的较高水平。”阮健弘说。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优化
今年前三季度,在保持总量力度持续增强的同时,结构上的优化也是金融数据的一大亮点。
初步统计,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能够同比明显多增,得益于结构的改善。
从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结构来看,阮健弘分析,一方面,对实体经济信贷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另一方面是债券发行力度加大。企业债发行明显增加,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上升,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力度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表外融资下降的态势明显好转。前三季度,委托贷款减少6454亿元,同比少减513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078亿元,同比少减358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5224亿元,同比少减1562亿元。
“这说明市场情况已经趋于平稳。”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表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在减少嵌套、缩短资金链条、降低融资成本方面有明显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表外融资规模出现了下降,这是正常的。目前,其降幅收敛,说明它已经开始趋于平稳。
为了更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今年9月份起,央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口径,将符合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定义、统计条件成熟的“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统计指标。
阮健弘介绍,“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大多是以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小贷公司的贷款作为基础资产,这体现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其性质与企业债券类似,符合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
六成银行认为四季度信贷将同比增加
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保持了量增、面扩、结构优化的特点。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8万亿元,这个水平是去年全年增量的1.4倍。从“面”上看,信贷支持的小微企业户数保持了高速增长。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2569万户小微经营主体,户数同比增长31.4%。
“小微贷款的普惠性进一步提升。”阮健弘说,从户均贷款的余额来看,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的户均贷款余额是163万元。而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经营性贷款单户平均余额是31万元。
对于四季度的信贷需求状况,业内普遍认为,微观主体仍然有较强的信贷需求,六成银行认为四季度信贷的需求会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王青认为,未来货币政策特别是针对制造业、民营及小微企业的定向滴灌政策还会持续发力,后期M2、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增速有望出现趋势性回升。(记者 陈果静)
 中国政府网
中国政府网

 今日要闻
今日要闻 政务要闻
政务要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视频新闻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机构职能
机构职能 政府领导
政府领导 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政务五公开
政务五公开 统计公报信息
统计公报信息 领导信箱
领导信箱 网民留言选登
网民留言选登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65320102653202
65320102653202 
 
 
 
